“小閥門”轉動“大未來”:從總書記考察看中國制造的韌性突圍
當習近平總書記的身影出現在山西陽泉閥門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時,這家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老牌企業迎來高光時刻。2025年7月7日,這場聚焦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考察,以一臺臺锃亮的閥門為窗口,揭開了中國實體經濟爬坡過坎的奮斗密碼——在直徑不過幾十厘米的閥體內部,正澎湃著支撐大國制造的創新偉力。
一、58項“零的突破”:螺絲殼里做道場
“58個產品填補國內空白,10項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”——這份被總書記重點關注的成績單,凝結著陽泉閥門臥薪嘗膽的二十年。當本世紀初外資品牌壟斷高端閥門市場時,這家曾以煤氣閥門聞名的老廠瀕臨破產。轉機始于對“卡脖子”的絕地反擊:
核電安全閥攻關團隊連續三年春節駐守實驗室,最終突破密封面堆焊工藝,使產品壽命超過進口競品;
深海球閥研發中,工程師為測試抗壓性能,帶著原型裝置潛入南海千米海溝,記錄下317次失效數據后終獲成功;
最新研發的氫能超高壓閥門更是通過歐盟CE和美國API雙認證,成為國產氫能裝備出海的關鍵拼圖。
這些“螺絲殼里的道場”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競爭力:2024年企業銷售收入1.38億元,其中出口占比達33%,低壓大口徑閥門海外銷售額同比增長27%。
二、總書記的“三問”:一把閥門的時代之思
在裝配流水線前,總書記的考察細節耐人尋味:
問創新:“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多少?”得知連續五年超6%后點頭肯定。這個數字遠超制造業平均值,印證了“專精特新”企業的突圍邏輯——用技術密度對抗規模差距。
問人才:當90后工程師演示智能檢測系統時,特別詢問團隊年齡結構。企業青年技術骨干占比65%的答復,揭示傳統工廠向“工程師紅利”轉型的必然路徑。
問轉型:“煤氣閥門還能賣多少年?”直指傳統業務天花板。事實上陽泉閥門未雨綢繆,氫能閥門已貢獻35%營收,智能工廠改造更將單位能耗降低20%。
這“三問”恰是中國制造業的世紀命題:如何讓老樹發新芽?陽泉閥門的實踐給出答案——用創新重構價值鏈,用人才激活生產力,用遠見穿越產業周期。
三、6000萬中小企業的“陽泉啟示”
此次考察的深意遠超一家企業。數據顯示,全國超6000萬戶中小企業貢獻了70%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%的城鎮就業,它們如同經濟肌體的“毛細血管”。而陽泉閥門的價值在于提供可復制的轉型范式:
“縫隙市場”戰略:避開通用閥門的紅海競爭,專注極端工況細分領域。其LNG超低溫閥門能在-196℃穩定運行,石化專用閘閥故障率從年12次降至2次,用極致專業化構建護城河。
“技術魚骨”模式:以核心工藝為骨干延伸產品線。憑借密封技術優勢,從煤氣閥拓展至核電閥、氫能閥、海水閥三大高端系列,實現“研發一次投入,多領域變現”。
“數字工匠”融合:在智能車間里,老師傅的工藝經驗被轉化為AI參數。某款球閥的研磨精度要求頭發絲的1/200,老師傅手法數字化后,產品合格率提升至99.8%。
四、全球產業鏈中的中國閥門新坐標
考察當天,車間電子屏正滾動著出口訂單:德國LNG接收站、沙特石化園區、巴西水電站…這些項目背后是國際標準的硬實力:
歐盟PED指令認證覆蓋全系壓力管道閥門
美國石油學會API 6D認證打入能源領域
挪威船級社DNV認證突破船舶高端市場
而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產業鏈安全。曾長期依賴進口的核電主蒸汽隔離閥,因陽泉等企業的突破,國產化率從2015年不足20%升至2025年85%,生動詮釋“制造業強則國強”。
結語:轉動未來的力量
離開車間前,總書記撫摸著新下線的氫能閥門說:“小零件關系大安全”。這句話道破了制造業的本質——真正的韌性不在于規模,而在于每個精密咬合的“齒輪”。當6000萬中小企業如陽泉閥門般,在細分領域做到“一米寬、百米深”,中國制造的巨輪必將穿越風浪,駛向新質生產力的星辰大海。
上一篇:《節水新政下的百億藍海:遙控浮球閥撬動工業節水革命》
下一篇:返回列表